金财金税官方网站

遭遇拒绝提供会计资料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11-25 10:33
作者:光头五哥

前言

          1.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诉案件并不完全由公诉人负举证责任。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负举证责任。基于这个法律原理,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犯,被告人应负一定的举证责任。

  2.根据《会计法》、《公司法》、《税收征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条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公司会计主管和相关责任人员,依法就当管好帐目凭证和报表,这属于法律强制义务性规定。接受行政调查时,依法应当提供本公司应当保管的账簿、凭证、报表,或说明账簿、凭证、报表的去向。即法律规定了公司有保管账簿、凭证、报表的义务。如当事人又既不提供又不能说出账簿、凭证、报表的去向。且没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应以隐匿会计资料罪定罪处罚。

  3.与“销毁”不同,“隐匿、拒不提供”会计资料是一种不作为犯,赋予其作为的义务,是由各类法律所规制的,这点是被刑法所认可的。因此只要有证据证明当事人没有保管依法应当保管的会计资料,有没有保管的事实存在,无需查清行为人是否采取了积极的行为。即行为人只要有违背先行义务的事实,就构成本罪。

  一、法条概念

  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薄、财务会计报告罪,是指公司、企业及其有关人员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会计档案。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会计档案具体包括:

  1、会计凭证类,包括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凭证以及其他会计凭证;

  2、会计账簿类,包括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以及其他会计账簿;

  3、财务报告类,包括月度财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第57条的规定,企业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附表。

  4、其他类,包括签订的各类合同、股东会议记录、和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等。

  (二)客观方面

  该罪客观上表现为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违法要件。行为人构成本罪以违反有关财会管理法律、法规为前提。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应按照国务院、财政部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办理。行为人隐匿或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财会凭证,其行为触犯了国家会计管理法律、法规,因而具有违法性,这也是行为人构成本罪的前提要件。

  其二,行为要件。本罪的客观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隐匿财会凭证的行为。即以各种方式将公司、企业的有关财会凭证转移、藏匿或隐瞒起来的行为。根据《会计法》第35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如公司、企业为逃避监督检查隐藏有关财会凭证的行为。二是故意销毁财会凭证的行为。即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按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擅自毁掉应当保留的财会凭证的行为。根据《会计法》第23条的规定:“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依照1984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颁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特点分为永久与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和二十五年五种。如企业会计凭证中的原始凭证、计帐凭证和汇总凭证的保管期限为十五年;会计帐簿中的明细帐保管期限亦为十五年。②公司、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在法定保管期限毁掉财会凭证的行为,无论属于何种原因,都是故意销毁财会凭证的行为。行为人实施上述两种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构成本罪。

  其三,情节要件。本罪属于情节犯,行为人犯罪情节是否严重是构成本罪的法定要件。只有那些情节严重的隐匿、故意销毁财会凭证行为才能构成本罪,情节较轻的隐匿、故意销毁财会凭证行为一般不以犯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既可以为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自然人作为本罪的主体,主要是公司、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其他工作人员一般不属于本罪主体,但可以成为本罪的共同犯罪主体。单位作为本罪主体,原则上应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会计法》第2条、第44条)。然而,根据《刑法修正案》第1条的规定,本罪单位主体仅指公司、企业,并不包括其他单位,因为《刑法修正案》已将本罪列入《刑法》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这种规定显然没有包括其他单位在内,这并不与《会计法》的内容相矛盾。

  四、主观方面

  本罪的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存,故意予以隐匿拒不提供或者销毁。行为人隐匿拒不提供或者故意销毁财会凭证一般具有某种目的,如逃避行政机关监管、清算等。过失不构成本罪。

  五、认定详情

  区分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薄、财务会计报告罪与非罪的明显界限是犯罪情节。只有情节严重的隐匿、故意销毁财会凭证行为,才以犯罪论定;一般情节轻微或危害不大的隐匿、故意销毁财会凭证行为应以违法行为论,并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处罚。

  《会计法》第44条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还应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六、立案标准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隐匿、故意销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依法应当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而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就涉案金额50万元而言,这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表述不够严谨客观,与“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刑法原则相违背。)

  七、量刑标准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八、司法解释

  [刑法修正案条文]

  第一百六十二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九、其他依据

  (一)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关于对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

  (2002年12月24日公经[2002]1605号)

  山东省公安厅经侦总队:

  你总队《关于对荣钦光张家峰隐匿、销毁会计资料案有关问题的请示》(鲁公经[2002]770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供参考:

  一、根据2002年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对国家审计署有关请示的答复([2002]3号):隐匿、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二、根据《会计法》、《审计法》、《海关法》、《公司法》、《企业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单位(人员)在执行公务中有权要求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提供会计资料:1、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监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等监督检查机关(部门);2、办理相关刑事案件的公安、司法机关;3、上级主管部门、人民政府及其授权机构;4、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监督部门或单位领导人、会计主管人员等;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工委复字[2002]3号关于对“隐匿、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主体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

  审计署:

  你署2001年11月22日来函(审函[2001]126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99年12月25日刑法修正案第一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办理会计事务时对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进行隐匿、销毁,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关于刑事案件侦查管辖的规定,除法律规定的特定案件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以外,其他刑事案件的侦查应由公安机关进行。隐匿、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2002年1月14日

  [相关法律]

  1、《会计法》第四十四条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L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五条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2、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第八条 [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案(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隐匿、故意销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依法应当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而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3、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讨论重点!关于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犯罪的证据标准。

  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犯罪由于当事人将会计资料隐匿或者销毁,往往仅有被告人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共同犯罪可以有同案人供述予以佐证,单一犯罪则无其他证据予以佐证。从理论上讲,共犯同案被告人供述,无论是关于自己的犯罪供述,还是关于同案被告人的犯罪供述,均为被告人供述,而非证人证言,依据《刑诉法》第四十六条“只有被告人口供,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规定,要想使证据达到确实充分,只有做到证据补强,即有其他的证据予以佐证。而要想取得其他证据,以现在行政调查手段,除非作案者现场销毁转移会计资料被执法记录仪拍摄到(这种概率比中500万大奖还要低),否则应当说是项难度十分大。如片面追求此类行为的证据充分性,那么,法律规定的其应保管义务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不作为”之理论上来找到答案。不作为,即违反法定义务。与“故意销毁”不同,“隐匿和拒绝提供”就是一种不作为。不作为犯,作为的义务是由其他法律所规定的,这一点是被刑法所认可的。因此需要强调行为人采取了什么手段,只要有证据证明没有保管应当保管的会计资料,有没有保管的事实存在,在不能查清行为人是否采取了积极的行为的情况下,行为人只要有违背先行义务的事实,就构成本罪。基于“不作为说”之理论,加之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诉案件并不完全由公诉人负举证责任。例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负举证责任。

  对此,笔者认为,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犯,被告人应负一定的举证责任。根据《会计法》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税务机关对有关票证管理要求,公司会计主管和相关责任人员,依法就当管好自己的帐目凭证和报表,这属于法律强制义务性规定。接受行政调查和刑事侦查时,要提供本公司应当保管的账簿、凭证、报表,或说明账簿、凭证、报表的去向。即法律规定了公司有保管账簿、凭证、报表的义务。如当事人又既不提供又不能说出账簿、凭证、报表的去向,或说明帐目的去向,经查证不属实的,就应当认为构成犯罪。对此,若没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应以隐匿会计资料罪定罪处罚。如果能搜集得到诸如帐目碎片之类的证据,则应以销毁会计资料犯罪,定罪处罚。

  最后,税务机关执法程序在隐匿会计凭证案件调查中,执法程序显得特别重要。要有证据表明,检查行为过程本身是合法的,比如,依法送达了税务检查通知书且有出示税务检查证和对方签收确认。对要求纳税人提供账簿凭证报表的,要出具经内部批准程序批准的调取账簿凭证通知书。对纳税人拒绝提供涉嫌隐匿账簿凭证的行为,要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限期提供。最后,对拒绝提供的,要对负责保管账簿凭证的财务会计或档案保管员、法定代表人做询问笔录,笔录上要让载明没有提供账簿凭证的具体事实。至于“应当提供”,那就是法律已经规定的义务了。

  加我微信(gtwg8040) 送:

 1.《避税1:无限接近但不可逾越》《避税2:唯一安全的方法》电子书

 2.133页税筹最全案例

扫码注册核定征收个体户,年开票额499万,开票的综合成本仅为3%。 核定征收个体户妙用多多,不懂问我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金财金税官方网站    蜀ICP备2021001762号-1    技术支持: 响应式网站建设